首页 > 生活冷门小知识

绍兴文理学院论坛 张雪峰点评绍兴文理

欧明俊的主要论文

1、《论清代词学中的“自批评”》,《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2、《“追认”与宋词价值重估》,《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4期。

3、《口述词学史研究构想》,陈水云、潘碧华主编《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唐宋卷),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华人研究中心2012年8月出版,国际书号:978-967-5733-02-4。

4、《词为宋代“一代之文学”说质疑》,《*韵文学刊》2005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2期转载6000字。

5、《近代词学师承论》,《上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社科院《*文学年鉴》(2008)摘录,*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通讯》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

6、《论词学史上的“元批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九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7、《词学范畴研究的回顾及宏观体系建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二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8、《木斋词体起源及发生研究之反思》,《中州学刊》2009年第4期。

9、《叶申芗词学述论》,《词学》第十八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10、《叶申芗〈小庚词〉论略》,《词学》第二十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11、《词人邓廷桢及其〈双砚斋词话〉》,《词学》第二十三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

12、《地域性词派研究的新写法》,《词学》第二十四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13、《论吴世昌对王国维词学的“扬弃”》,《词学》第二十六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14、《秦观陆游名字考释》,《*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7期全文转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通讯》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

15、《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的接受史解析》,《文史知识》2007年第10期。

16、《从花间词看晚唐五代女性闺中生活》,第一作者,*书局《文史知识》2009年第3期。

17、《陆游〈卜算子·咏梅〉——一首宋词“经典”的形成史解析》,《文史知识》2010年第5期。

18、《诗词中的“递进”抒情法》,《文史知识》2006年第5期。

19、《“词中杜甫”说总检讨》,《*韵文学刊》2007年第2期,*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通讯》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

20、《吴世昌词体观述评》,《*韵文学刊》1999年第2期。

21、《论花间词在宋金元时的传播》,《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7期全文转载。

22、《论词体观念的嬗变》,《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3期摘录。

23、《柳永评价“热点”“盲点”透视》,《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24、《“唐诗宋词”说评议》,《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25、《花间词与晚唐五代社会风气及文人心态》,《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26、《论明代的“花间热”》,《福建论坛》1997年增刊。

27、《李清照〈词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第一作者,《宋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8月版。

28、《词学体系建构的历史回顾与反思》,《*诗学研究》第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29、《花间词风格新论》,《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10期全文转载。

30、《宋词雅化规范化之宏观透视》,《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12期全文转载。

31、《放翁隐逸词初探》,《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4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5年第1期摘要。

32、《论放翁词的风格类型》,《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33、《论王世贞的词学观》,第一作者,《中文自学指导》2007年第6期。

34、《“应歌”——花间词的原生态及其价值重估》,《第三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35、《鹿虔扆〈临江仙〉并非伤蜀亡之作》,《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3年第3期。

36、《婉中有变,婉融奇雅--也谈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中文自学指导》1991年第12期。

37、《词学研究的又一硕果──评杨海明《唐宋词美学》,《宋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12月。

38、《词学研究的新突破──评王兆鹏《唐宋词史论》,《书品》2001年第4期。

39、《评〈饮水词笺校〉》,《书品》2006年第1期。

40、《后出转精嘉惠学林——评周明初、叶晔合著〈全明词补编〉》,《*韵文学刊》2008年第2期。

41、《唐宋词艺术的“总账式”研究——邓乔彬先生〈唐宋词艺术发展史〉读后》,《*韵文学刊》2011年第4期。

42、《略论文学史的写法》,《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43、《清词中的离乱书写》,*“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主办“行旅、离乱、贬谪与明清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1)大会报告。

44、《第六届全国秦少游学术研讨会综述》,第二作者,《词学》第二十七辑,2012年6月。

45、《也论稼轩其人其词之“气”》,第一作者,《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7年。

46、《论欧阳修的词学观》,第一作者,《欧阳修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文史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47、《文天祥词综论》,第一作者,载徐明主编《天地正气》,*文史出版社2010年1月版。

48、《论苏轼词风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作者,《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49、《读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中文自修》1994年第5期。

50、《历代词曲异同论总检讨》,第一作者,载《国际黄峨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散曲研讨会论文集》,*文史出版社2006年4月版。

51、《历代词曲异同论再检讨》,第一作者,第十届*散曲暨陕北民歌学术研讨会上宣读,2008年8月陕西榆林。

52、《晚明散曲漫议》,《*韵文学刊》1998年第1期。

53、《秦观词研究之反思》,《*韵文学刊》2014年第2期。

54、《刘永济〈词论〉对现代词学体系建构的贡献》,刘亮主编《第五届*韵文学暨海南诗词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2014年6月版。

55、《辛弃疾研究之反思》,*李清照辛弃疾学会编《词学新视野——李清照辛弃疾暨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版。

56、《孙维城著〈张先与北宋中前期词坛关系探论〉》,第一作者,刘扬忠、王兆鹏主编《宋代文学研究年鉴》(2006—2007),武汉出版社2009年版。

57、《我自写我的词史——王辉斌新著〈唐宋词史论稿〉读后》,《贵阳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文学文体,还是文化文体?——古代散文界说之总检讨》,《文史哲》2011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5期转载6000字。

2、《论晚明人的“小品”观》,《文学遗产》1999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全文转载。

3、《“宋文”为“一代之文学”说评议》,《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3期。

4、《“文学”流派,还是“学术”流派?——“桐城派”界说之反思》,《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1期《学术卡片》摘录。

5、《古代散文的“前理解”或遮蔽文学史实》,《*社会科学报》2011年6月21日第6版《文学》。

6、《从新发现的96通书简看欧阳修的日常生活》,《武汉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9期全文转载。

7、《*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

8、《论近代散文观念的新变与传统》,韩国《*散文研究集刊》第1辑,2011年12月。

9、《古代散文史撰写新构想》,《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10、《古代散文史研究中的“遮蔽”问题——拜读郭预衡先生〈*散文史〉心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励耘学刊》(文学卷)2012年第1辑(总第15辑),学苑出版社2012年版。

11、《易学与晚明小品》,《周易研究》2002年第2期。

12、《明清小品概说》,《文史知识》1997年4期。

13、《明清清言小品概说》,《文史知识》1997年11期。

14、《明清的尺牍小品》,《文史知识》2000年第3期。

15、《明清的笔记小品》(上),《文史知识》2001年第3期。

16、《明清的笔记小品》(下),《文史知识》2001年第4期。

17、《王晫和他的小品》,《文史知识》2001年第8期。

18、《欧阳修〈秋声赋〉的文化解读》,《文史知识》2006年第10期。

19、《韩愈〈毛颖传〉接受史述论》,第二作者,《闽江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20、《吕祖谦〈入越录〉赏读》,第二作者,《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4期。

21、《明清游记概说》,《中文自学指导》2006年第4期

22、《亟待开掘的文学宝藏――近代域外游记述论》,《中文自学指导》2005年第4期。

23、《自然的“生命化”和“人格化”──易学与明清小品研究之一》,载《*易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4、《明代日记体散文评述》,第二作者,《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0年第2期。

25、《“欧苏”散文合论评议》,第一作者,《滁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26、《欧阳修与蔡襄》:《福建论坛》1998年第4期。

27、《论陆游〈老学庵笔记〉的文学价值》,第一作者,载刘庆云主编《放翁新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28、《现代小品笔法章法论》,《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29、《俞平伯散文理论的古典资源》,载黄科安主编《*散文的民族化与现代化》,*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

30、《传记文学是人类生命的载体——〈*古典传记文学的生命价值〉评介》,《文艺报》2013年5月29日第2版《理论与*》。

31、《欧阳修〈秋声赋〉的传播与接受》,《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第6期。

32、《论苏轼〈前赤壁赋〉的“跨体”传播与“跨国”传播》,《苏东坡研究》2014年第4期。

33、《学术视野中的古代文章学》,王水照、侯体健主编《*古代文章学的衍化与异形——*古代文章学二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版。

34、《还原:学术的气度与品格》,第二作者,《*文学研究》2014年第4期。

35、《朱熹论欧阳修》,第二作者,《朱子文化》2009年第2期。

36、《朱熹论苏轼散文》,第二作者,《朱子文化》2009年第3期。 1、《古代文体价值论之再估价》,(香港)《文学论衡》总第24期,香港*语文学会2014年6月版。

2、《古代文论中的“自娱说”》,《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8期全文转载。

3、《古代文体学的学理构成》,《学术研究》2010年第9期。

4、《古代诗体界说之清理与反思》,《兰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5、《〈古诗十九首〉百年研究之总检讨》,《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4期。

6、《古诗十九首作者、作年问题再检讨》,《*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30日第6版《文学》。

7、《谢灵运山水诗历代评价之再评价》,《*韵文学刊》2002年第1期。

8、《古代文学研究要摒弃“唯文本”》,《*社会科学报》2015年5月22日B01版《文学》。

9、《从斋名变更看陆游的心态历程》,《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0、《武夷山陆游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韵文学刊》 2008年第2期。

11、《王维“诗中有画”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第一作者,《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2、《长安——唐代诗人的“精神家园”》,第一作者,《长安学丛书·文学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三秦出版社2009年9月版。

13、《“诗从对面飞来”》,《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1期。

14、《古代诗词中的“愁”情表达法》,《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4期,4000字。

15、《诗词鉴赏是一种再创作》,《学语文》,1993年第2期。

16、《“一篇全在尾句”——唐宋诗词的结句艺术》,第二作者,《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第2期。

17、《苏轼研究综述》,《*古代文学研究年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

18、《宋代文学研究综述》,第二作者,载《2004*古代文学研究年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

19、《严复〈王荆公诗〉批语辑录》,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典籍与文化》编辑部编《*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十五辑,凤凰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20、《蔡襄写景纪游诗综论》,第二作者,林贻瑞主编《蔡襄学术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福建省蔡襄学术研究会纪念蔡襄诞辰99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21、《我与*韵文学会的“缘分”》,《*韵文学刊》2015年第2期。

22、《读蔡厚示先生〈玉雪轩文论集〉》,《福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古代文学研究与当代*社会之沟通》,(韩国)韩国中语中文学会《中语中文学》第56辑, 2013年12月版。

2、《重新认识和评价“乾嘉学派”》,《*社会科学报》2011年2月22日第6版《文学》。

3、《“新子学”概念的界定》,《*社会科学报》2013年6月28日B01版《文学》。

4、《“新子学”界说之我见》,《诸子学刊》第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又载叶蓓卿编《“新子学”论集》,学苑出版社2014年版。

5、《论古代文学研究的“当下关怀”》,《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6、《藏书家陆游》,《文史知识》2005年第11期

7、《陆游的读书与治学》,《陆游与越中山水》,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8、《学者陆游的学术思想渊源及师承》,第一作者,《第五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

9、《陆游与易学》,第一作者,张善文等主编《*易学》(第二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10、《陆游三山故居修复中的斋居亭阁命名问题》,载《陆游与鉴湖》,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11、《再论陆游的“家风”》,第一作者,载刘庆云主编《放翁新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12、《陆游家世藏书、刻书与著书》,第二作者,《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3、《文天祥与汪元量》,第一作者,载徐明主编《天地正气》,*文史出版社2010年1月版。

14、《神仙吕洞宾形象的演变过程》,《*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2期。

15、《多面神仙吕洞宾》,《文史知识》2001年第12期。

16、《历代私家藏书楼命名的文化解读》,第二作者,*书局《文史知识》2008年第6期。

17、《吴芝瑛与秋瑾》,《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18、《竹与民俗文化》,笔名竺颂梅(与陆伟民合作),《绍兴学刊》1991年第4期。

19、《松文化散论》,笔名宋竹梅(与陆伟民合作),《绍兴学刊》1992年第1期。

20、《古代文学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学教学》2009年第10期。

21、《谈谈古代汉语词汇部分的学习》,《现代中文学刊》(原《中文自学指导》)1994年第3期。

22、《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知识》,笔名欧阳,《语文新圃》1992年第3期。

23、《辨认异体字的现实意义》,《语文新圃》1992年第3期。

24、《古今词义差异例谈》,《语文世界》2001年第5期。

25、《胡适论鲁迅》,《绍兴鲁迅研究》专刊第12期,1991年9月。

26、《鲁迅对家教问题的论述》,《绍兴鲁迅研究》专刊第15期,1994年12月。

27、《陶行知论家庭教育》,第二作者,《徽州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28、《智慧老人蔡厚示先生》,《闽台文化交流》2012年第4期。

那宁波工程学院和绍兴文理学院哪个好

理由一:魅力绍兴·鲁迅故里·江南学府

绍兴文理学院坐落于“湖山奇丽”的浙江省绍兴市市中心。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绍兴有着悠久的历史,2010年是绍兴建城2500年。稽山鉴水间还走出了陆游、鲁迅、*、蔡元培、马寅初、秋瑾等一大批名人志士,因此被*盛誉为“鉴湖越台名士乡”。绍兴还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的人文景观更是光彩照人,千姿百态。如今的绍兴产业多元、经济发达,已进入人均GDP6000—10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在*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中,绍兴居全国第20位,浙江省第3位,荣获“*人居环境奖”。

理由二:2万人规模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教职工1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到了63%,师资力量雄厚。学校拥有本部(河东、河西、南山)、兰亭、上虞三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555亩,校舍总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学校开设有47个本科专业,涵盖八大学科门类,拥有17个二级学院和1个*学院,以及绍兴广播电视大学、绍兴文理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绍兴文理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校本部另有千余亩规划发展用地。

理由三:一本招生实现“零突破”

经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招生办公室审核批准,从今年起学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列入省内本科一批招生,标志着学校高校本科办学跨入了一个新阶段。

与此同时,在2005年以良好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09年*为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后,2010年,学校开始在*语言文学、化学、工商管理三个一级学科试招收硕士研究生,为学生毕业后的进一步深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理由四:科学、开放的育人模式

逐步实施大类培养方案,通过“转专业制、弹性学制、双专业制和学生导师制”等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和成才空间。

在“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下,配以“3+1”两段式(即三年在学校、一年在企业)和“三明治”多段式(即两头在学校,中间在企业)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社会需求,加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并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设置调整专业。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提供给学生就读第二个专业机会的双专业10个,全校所有课程可供学生选读。

为学生成才提供国际视域。近年来,已派遣超过二百名学生赴国外高校交换学习、短期访问、文化交流演出或攻读硕士学位。

理由五:独具魅力的校园文化

经过百年的传承和积淀,如今的文理学院已形成了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校园文化。这里有享有盛名的“风则江大讲堂”,著名政治学家、*编译局副*俞可平,著名数学家杨乐院士,著名反伪斗士、物理学家何祚庥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罕·帕慕克,著名作家莫言、梁晓声,著名法学家江平,著名学者许纪霖,《百家讲坛》主讲人于丹……一位位声名赫赫的专家学者和社会精英咸集于此,谈古论今,纵横天下。

在风则江畔,你还可以触摸“兰亭论坛”的书法魅力、聆听学校合唱队的天籁之音、感受CUBA的激情和活力。尤其是每年卓越奖学*比时,你还可以感受展示“卓越”的魅力PK。暨成功承办CUBA东南赛区联赛后,2010年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又在校园内唱响,绍兴文理学院作为分赛场,不仅成功承办了多场比赛,更是成功蝉联世合赛冠军。

理由六:修德求真的校园精神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前身可追溯到绍兴山会初级师范学堂。1911年,鲁迅先生曾任学监(校长)。从1909年的山会初级师范学堂到1996年绍兴文理学院在风则江畔诞生,一代又一代师生以自己的青春激情和奋斗业绩诠释着文理之魂,一脉相承,生生不息。鲁迅先生“开拓越学,俾其曼衍,至于无疆”的教育理想,在学校一代代后来者的薪火传承中,延绵而形成了今天文理人“修德求真”的办学精神。章猛进、钟山、*、葛慧君、俞可平、胡柏藩等现今政界、学界、商界精英都先后在学校求学。“是真精神自风流”,一所大学只要有了独特的精神和灵魂,它就有了永恒的魅力。这种精神,既是大学里大师和莘莘学子们苦苦探究学术真谛的不竭动力,也是他们精神境界的真实写照。

理由七:完善的奖、助、*、补体系

卓越奖学金是绍兴文理学院最高荣誉奖项。2004年4月20日,由**会副委员长、*科协*韩启德院士夫妇倡导设立,主要奖励在品德、学习、文艺、体育、社会工作等某一方面取得卓越成绩的在校学生,共设奖项6个,最高奖额达8000元。

学校每年提供1000余万元的奖助学金,用于激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主要包括*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卓越奖学金、新生奖学金和综合奖学金等近20种,获奖面达70%以上。同时提供完善的助学*服务和近千个勤工助学岗位,并每年投入500余万元困难补助经费,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理由八:广阔的创业就业平台

学校注重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教育和引导工作。2010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4.08%,比上一年同期增长4.2%,就业率位居省同类高校前列,其中纺织服装学院签约率达到100%。

开辟多种渠道,帮助学生就业创业。在切实有效为学生提供多种就业服务的同时,鼓励学生网上自主创业。与淘宝网建立了合作平台,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园区建设。李欣,广告051班学生;虞豪侠,纺织服装系2000届毕业生;赵华军,2006届广告专业毕业生……他们借助学校最初提供的平台,现今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创业的光明大道。

理由九:与地方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

绍兴文理学院作为地方综合性高等院校,创办之初就提出了“立足绍兴、主动参与、全面深入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多年来,学校在科技服务、决策咨询、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为绍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科技创新的“助推器”、*决策的“智囊团”、文化强市的“先行者”、基础教育的“动力源”。

作为浙江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之一,学校目前正积极推进“基于创业型二级学院建设的创业型大学建设”,以较好的创业基础与地域优势为前提,在学科专业、研究项目、平台建设上实现与地方经济发展高度对接,以二级学院为创业基础的建设路径,注重与社会企业的合作,注重创新创业文化的营造,以创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和支柱产业发展的创业型二级学院为着力点,推动产学研结合,从而探索出一条地方本科院校开放办学的特色之路。

理由十:江南风韵的校园环境

鲁迅的故乡总是让人魂牵梦绕,鲁迅故乡的大学同样令人遐想神往。

凡去过绍兴文理学院的人,都会惊叹于这个坐落于江南名城的高等学府的舒缓与优雅。尤其是校园内的那山、那水、那桥。山有五座,散落在校区的周边,山上茂林修竹,四季葱茏;水曰风则江,宛转穿校而过,犹支流延伸到各楼群间,水网交错。山有塔,水有桥,千姿百态,犹如稽山鉴水的一个缩影。尤其令人流连忘返的是风则江畔春、夏、秋、冬四景园,更使这所高等学府占尽了江南水乡的风韵。

浙江有多少大学

浙江共计109所大学,其中本科学校60所,专科学校49所:

1、浙江大学

2、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3、浙江工业大学

4、浙江理工大学

5、浙江海洋大学

6、浙江农林大学

7、温州医科大学

8、浙江中医*大学

9、浙江师范大学

10、杭州师范大学

11、湖州师范学院

12、绍兴文理学院

13、台州学院

14、温州大学

15、丽水学院

16、浙江工商大学

17、嘉兴学院

18、*美术学院

19、*计量大学

20、浙江万里学院

21、浙江科技学院

22、宁波工程学院

23、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24、浙江财经大学

25、浙江警察学院

26、衢州学院

27、宁波大学

28、浙江传媒学院

29、浙江树人学院

30、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31、宁波财经学院

32、浙大城市学院

33、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34、杭州医学院

35、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

36、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37、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38、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39、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40、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

41、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42、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

43、浙江中医*大学滨江学院

44、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45、湖州学院

46、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47、温州理工学院

48、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49、嘉兴南湖学院

50、*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51、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52、温州商学院

53、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54、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55、浙江外国语学院

56、浙江音乐学院

57、西湖大学

58、浙江*科职业大学

59、宁波诺丁汉大学

60、温州肯恩大学

61、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62、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63、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64、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65、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66、浙江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67、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68、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69、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70、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71、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72、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73、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74、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75、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76、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77、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78、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79、浙江警官职业学院

80、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81、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82、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83、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84、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85、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86、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87、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88、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

89、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90、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91、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92、浙江*职业技术学院

93、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94、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

95、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96、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97、台州科技职业学院

98、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99、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100、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101、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102、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

103、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104、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105、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

106、浙江宇翔职业技术学院

107、浙江金华科贸职业技术学院

108、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

109、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全国高等学校名单

本文链接:http://www.po-te.com/html/8796227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